哀叹调查记者的凋零,兜售自己的小情怀了
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本公号
因为疫苗,也因为曾经报道过疫苗乱象的王克勤和包月阳,深度调查记者再次成为热点。没有十年也有8年了,这个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定时爆发一次。今年比往年来得更猛烈一些。
这两天很火的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:王克勤和包月阳的遭遇,只是中国深度调查行业的一个缩影。这个曾经坚硬和骄傲的行业,凋零地无比迅速……人们只会在事情降临到自己身上时,才会问:“那些为我们抱薪取暖的人,他们都去哪儿了?”
这话说的,就好像调查记者哪儿都没去,今天的疫苗危机就可以避免似的。
1.
很不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。首先是因为它太水,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内容,根本撑不起《深度调查行业的兴衰》这样一个主题。文章分四个部分,刨去两个百度来的素材,以及引语和大量图表,自己的话还不到100个字。
关键的一点还在于,我看到了“人间不值得”这句话。友情提醒一下,但凡一篇文章里出现“人间不值得”这种不伦不类的句式,基本就表明作者没打算好好说话,他只是想抒个情发个骚而已。就像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“殇”字一样,“人间不值得”大致也算是装逼界的标配了。话都不能好好说,你指望他能认真讲道理?
“那些为我们抱薪取暖的人,他们都去哪儿了?”这个问题很好回答,他们中顶尖的那群人,大多去了腾讯、阿里等中国最顶尖的企业,而且职位都不低,有些还是高管。还有人选择创业当老板,同样干得风风火火。总体而言,深度调查记者是媒体中的精英,有成熟的结识结构和敏锐的观察力,不吃记者这碗饭,到哪都是抢手货,也都有很好的职业前景。调查记者的身份,本身也是个加分项。
我觉得挺好,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,非得定个悲情的底色,搞得凄凄惨惨戚戚,一幅大大厦将倾的样子。世界上有无数种职业,记者只是其中的一种,如果一名调查记者觉得累了烦了干不动了,甚至只是因为钱少,那么转行干别的,去当高管或职员,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,他并没有辜负任何人。
我还认为,一个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,就是过好自己,给家人带来安全感和稳定,他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。如果自己都过不好,整天过着毫无尊严的日子,还谈什么新闻理想和情怀呢?
2.
文章只说现在调查记者不足130人,前几年还有几百人,但是没说鼎盛时期有多少人,我们姑且认为有上千人,不能再多了。想一想,如果这些调查记者都还在,会是什么样的景象?绝大多数媒体撤销了深度调查版面,调查记者已经失去了阵地。撑死三四千的工资,一个月都未必发得了一篇稿……这样还硬撑着不走,留下来等着过年吗?
所以现在挺好的,有人离开到别处去施展才华,把仅有的空间留给那些坚守的人,各得其所,人才资源也能得到最好的配置,于个人而言,离开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,于社会而言,创造更多的财富。
说到调查记者,我们首先要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的职业,而不是神化他,把他当成一个特殊工种。任何一种职业或行业,起起伏伏都很正常。毕竟一切都在变,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。媒体生态在变,传播形式在变,读者的阅读口味也在变,深度调查当然也得跟着变。
不要说什么一篇贩卖情怀的文章随随便便就10万+,而历经千辛万苦做出来的深度调查,点击却少得可怜。这个时代人们就爱读鸡汤励志,有什么办法?论读者数量,莫言永远也干不过咪蒙。这是事实,大大方方承认,不丢人。
也不要说什么舆论环境的恶劣。什么时候我们的舆论环境好过呢?实际上,我们对调查记者的需求,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烈,甚至还很淡漠。没有需求,就没有市场,为什么调查记者这么少,因为我们只配拥有这么多。如果哪天调查记者彻底消失了,那是因为我们不需要。
3.
“那些为我们抱薪取暖的人”,对调查记者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高了。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坑,对一个职业群体的过度赞美,往往意味着道德绑架。它的潜台词是:深度调查记者,是揭露社会丑恶真相的人,他们仗义直言,不畏权贵,如果他们都走了,谁为我们说真话,谁为民生代言呢?
甚至在很多人看来,调查记者必须具备一种牺牲精神,把一切世俗利益甚至生死都抛在一边,也要勇敢地与恶势力做斗争,如此才不侮使命和期待。
就问一句:凭什么?各人有各人的生活,凭什么要求别人为你抱薪取暖,你为别人取过暖吗?
我没做过调查记者,但是在媒体干了差不多10年,写一点评论文章。不像现在这么不正经,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写,偶尔还骂点脏话。为纸媒写稿,我可正经得很,常常写着写着,都能把自己写感动。事实上,不管写得好坏,你只要写关于权力腐败、资本无良等社会阴暗面的东西,总能获得一些掌声和赞美。
但实话说,我很不习惯或者说反感被人夸奖“有正义感,敢说真说”,因为我深知,谁也不比谁更有正义感,不过是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。调查记者何尝不是如此?不需要美化也不要拔高,调查记者首先是一种职业,如果不能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尊严,那么离开就是最好的选择。滥情的赞美和虚伪的吹捧,并没有任何意义。
4.
不要借着调查记者,来兜售自己的小情怀了。深度调查并没有消失,仍然有不少人在坚守,从业人员的数量多少,从业不是衡量一个行业兴衰的唯一准则。甚至我觉得这可能做调查记者最好的时代,抛开那些道德枷锁,深度调查才能跟得上时代,调查记者才能轻装上阵。
我认同王志安的话:寄希望于已经转行的人,不如珍惜还在做事情的人,尊重还在认真做新闻人的价值,让他们活得更好,更有尊严……不要等到哪天王局也干不下去了,被逼去开淘宝店了,你们再哀叹也曾经还有过王局这样的新闻人。
是不是有点老王卖瓜,自卖自夸的意思?但是我喜欢这样的态度。不端着,不唱普渡众生的高调,把调查记者当成一份普普通通的职业,尽力把它干做好,有职业追求,也不回避利害诉求,剩下的就交给读者了。
在这世道, 我们能做多少做多少。毕竟,
人间不值得。
往期文章
原创作品 欢迎转发
我们的口号是
坚决和主流对抗
交流请留言或添加作者微信号:qmmc326
长按二维码关注